1月29日,“帮办周刊”迎来100期。为了纪念这个特别日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精心制作了100期纪念特刊。
纪念特刊见报后,读者反响强烈。不少热心读者给编辑部来信、来电,畅谈对“帮办”百期的感受,并就周刊以后如何更好地发展发表意见建议。
无论是赞扬、鼓励,还是批评,我们都认真聆听,并牢记在心。借此机会一并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办周刊”的每一位读者道一声感谢。
马年第一期,我们采撷了部分读者的来信,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使“帮办周刊”成为读者愿读爱看的民生周刊。
善帮善办
拉近党报与读者距离
读者邢伯庄给予“帮办周刊”很高的评价。他在来信中说,回首周刊百期,可圈可点处甚多:最大的亮点是缀满了爱,最多的传递是正能量,最突出的关注是百姓的诉求,最受益的对象是弱势群体。
他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渠道开阔,有帮有办,能帮能办,善帮善办,是“帮办周刊”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
在他眼中,“‘帮办周刊’版面清新活跃,视角独特,经常有做得很好的报道,既可亲可信,也有较高的可读性。以老年群体为例,对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老年漂、困居高楼的老人均有系列报道,有温度,有力度,还有深度”。
不少读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读者沈耀庭觉得,“帮办周刊”的最大亮点是从首期就开始践行的“帮人帮到底”理念,“这份‘心系百姓服务百姓’的执着坚持,迄今已延续了整整100期”。
沈耀庭在信中写道:“清楚地记得,2013年第四季度有一篇对自闭症患者走出封闭天地、进而逐步融入社会的报道。大家有些惊诧地看到,在我们的城市中,还生活着一些人数极少却又无比艰难的人,如何帮助并使他们自食其力,实在是‘让人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紧跟时代脚步’的需要。这样的报道,彰显了党与政府‘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理念,也让大家无形中触摸到了‘帮办周刊’蕴含的‘不求轰轰烈烈,但求问心无愧’的仁者情怀。”
读者应国方也在来信中指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帮办记者深入一线调查,督促尽快予以解决。如去年12月18日第95期B4版《鄞州一家企业遭遇“环境危机”被乱坟围困员工不敢上夜班》一文说的是鄞州区横街镇梅梁桥村一家瓶盖厂员工遇到的烦恼事。此事见报并经记者跟踪调查协调,一周后就刊登了《违规私建坟墓将被拆除》的后续报道,时间之快、效果之好有目共睹。
读者李云才称赞“帮办周刊”说,周刊除了主动为读者提供信息,解答有关政策法规,还热情与群众互动,接受群众的咨询、倾诉、请求,并倾力给予帮助。对群众的切身问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困必帮,有难必救。所做好事、善事不胜枚举,拉近了党报与读者的距离。
亦师亦友
传递温暖也传播知识
市民政局副局长许义平也是“帮办周刊”的忠实读者。
他的来信情真意切。他说:“‘帮办周刊’的诞生和成长,是我们这座充满爱心与活力的城市万千变动中的事件之一。它不高调,不张扬,但在我们心中,它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当今社会,公共事务不是政府一方所为,而是社会各方的共同责任。参与公益、体验公益是人类社会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公益的方式,展现和激活人性的美好;以参与的形式,实现每一个社会主体的社会价值,这是现代社会的治理哲学。
“‘帮办周刊’作为公益社会建设性的力量,它准确地、不断地反映了一座城市向善的力量和现实的行动,成为公益社会发展演进的风向标。
“它不仅是公益社会的传播者,更是发起者,推动者,在公益项目的实施、公益组织的发展、公益资源的开发等等方面,都进行了实质性的参与,倾注了如许的心力。
“它不仅给帮助对象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服务,更是迎合了社会参与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提供了广泛、合理的参与空间和参与机制,满足了现代社会参与公益服务的需求。
“这种由社会责任、社会精神、社会机制建构起来的公益社会共同体,正逐步使‘帮办周刊’自身逐渐成为公益社会的精神家园。它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影响一座城市,并不断增添自身品牌的厚度。
“感谢‘帮办周刊’这个优秀的团队,那些熟悉或不甚熟悉的朋友们,他们的敬业精神时时让我感动,同他们的合作和不拘成规的讨论是一种乐趣。或许有一天,和他们相关的这段历史,终将成为宁波公益社会发展轨迹上一道深深的印记。”
在李云才的眼里,“帮办周刊”还是一位良师益友。
他说,“帮办周刊”善待读者,把读者当朋友。“时时处处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把读者想知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真情服务读者。如为想圆梦者和志愿献爱心者搭建桥梁,让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另外,李云才认为“帮办周刊”采写的文章“实用性好,可读可用可收藏。在‘帮办周刊’,每期都有生活卫生常识、健康养生知识、法律知识等等。读者所需要的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充分享受应知权,展现出‘帮办周刊’的内容多元化、实用性”。
读者文武在来信中说,“‘帮办周刊’从第一期到第一百期,我每期都认真地阅读,每期都感受到了爱。是你们联手有关部门开展许多公益活动,在帮助弱势群体时,努力凸显尊重、正视、关爱、支持、自助、维权;是你们组建我市首个媒体志愿服务站,广泛发动、组织志愿活动,积极宣传、报道志愿者活动,让更多读者参与到社会公益行动中去,帮助他们、快乐自己。”
读者徐万年在来信中说,“帮办周刊”是政府部门联系群众的好桥梁;是老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寻求帮助的好渠道;是弘扬正气,歌颂先进的好平台;是传授实用生活资讯的好课堂。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爱的温度,也能学到不少实用的生活智慧。
可亲可敬
牵挂政府关心事百姓心头事
应国方说,大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如中央规定的公共场所禁烟、扶贫帮困结对;小到社区减负,甚至老百姓如何挑选优质大米,在“帮办周刊”都能找到相关话题,以及求解的足迹。
李云才说,“帮办周刊”每周所刊内容既符合社会实际,又都是当前广大群众最关心、生活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甬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春节前打工人员返乡、新老市民的文化娱乐体育生活等,因为思路、点子新,且都帮到了要紧处,所以让读者心满意足。
沈耀庭说,“帮办周刊”上的文章,往往能够超前一步、深入一点地与大家见面,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帮助。最近的例子有,1月22日,周刊详尽地介绍了“怎样安全过年”的问题,并就如何“安全防火”作了延伸指导。春节之前看到这样的文章,仿佛收到了一件温馨的礼物。
读者张弦说,“帮办周刊”非常亲民,关注百姓诉求、关注百姓民生,成为报道民生热点问题重要的媒体窗口。“我经常发现身边的老年人很爱看‘帮办周刊’,他们说周刊关注养老、关注老人,很有爱心。我遇到不少年轻的家长也爱读‘帮办周刊’,像我表妹,她更多的是关注家园专版中‘家庭教育’专栏。我也发现一批年轻人也特别关注‘帮办周刊’,因为他们很多都是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他们都赞周刊对他们开展的各类特色帮扶活动进行过客观而及时的报道。有时在版面刊发的照片中还能找到自己的身影,他们特别自豪。”
读者寄语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要关注百姓的关注,让民生成为周刊之魂。
选择与百姓关切的政策法规,在第一时间,用周刊独特的语言做出解读,成为更高层次的帮办。
用创新的精神办周刊,把帮助创新纳入帮办的视野,提升周刊坐标,拓展帮办的空间。
愿“帮办周刊”的明天更靓!
———读者邢伯庄
希望“帮办周刊”以创刊100期为契机,更好地贴近民生、贴近百姓,倾听他们的心声,把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读者张弦
传承好“帮人帮到底”的核心理念。在关爱大众的同时,持之以恒地把兼顾“小众”的事情做细做透,使相关报道成为甬城新闻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科学精神来帮助人们树立合乎时代要求与切合自身实际的生活理念,帮助男女老少找到身心健康的合适路径。———读者沈耀庭
按照周刊版性要求,增加信息量。加强图片新闻,增加视觉冲击力和新闻感受力。多与读者互动,使周刊更受欢迎,愿读爱看。
———读者徐万年
扩大读者参与面,让更多读者参与进来,以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加大追踪反馈力度,以期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项项暖民心。
体现感恩情怀,引导更多的人知恩图报、回报社会,将爱发扬光大。
———读者应国方
周刊百期,收获满满。望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坚守阵地,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加强沟通,加强协作,加强配合,把“帮办周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更香、更甜,更加出彩。———读者李云才
走过100期,希望“帮办周刊”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走过100期,希望周刊编辑们继续聆听读者呼声,加强与读者互动,密切编读往来。第一期到第一百期,已成为昨天,从101期起,又有了新的开始,我们希望与编者共同办好“帮办周刊”,把读者的爱心和编者的决心凝聚成强大的信心,使“帮办周刊”不断前进,走得更远。
———读者凌义斌
|